400-123-4567
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我们在上海提出了一个愿景,在规划中表达为:
上海必须以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为目标,建设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
设定目标很容易,但如何实现呢?
如果未来给上海找一个世界标杆城市的话,可能是纽约、伦敦这样的大城市。
如果单纯从中国经济规模来看,其实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因为中国经济规模迅速超越美国只需要几年的时间。迟早,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即使每年经济增长保持在5%,20年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可能是美国的两倍左右。在如此庞大的经济体中,中国的人口大约是美国的五倍。如果出现像纽约或伦敦这样的城市,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如果你看看纽约和伦敦的数据,你就会知道“差距在哪里”:
• 纽约:截至2008 年,36% 的纽约人出生在美国境外,48% 的人在家说英语以外的语言。
•伦敦:2011年,伦敦常住人口中,英国以外出生的居民占37%,外国居民占24%,英国白人比例从2001年的58%下降到45%。
目前,外国居民占纽约常住人口的24%。目前,中国北京、上海等地常住人口中外地户籍比例已达到40%。我们总是说“外地人太多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纽约和伦敦的外国人太多了。
在中国,如果我们要建设全球一线城市,不希望我们的人口结构未来变成这样,我们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假设,那就是“北京人、上海人的二代、三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优秀的人,”但这基本上行不通。
如果真想让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包括深圳、广州这样的城市引领中国,代表国家与世界其他城市竞争,首先就必须吸引国内外的顶尖人才。首先会体现在城市的人口结构上。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今天离建设国际城市的目标还太遥远。
你应该去哪个城市生活和工作?
刚才我们讲了“吸引人才”,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吸引人才”。从尊重人的自由选择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离开还是留在一个城市取决于两个变量:
•第一个变量是收入,“你在这个城市能赚多少钱”;
•第二个变量是支出。 “收入超过支出越多,这座城市对你的吸引力就越大。”
除了考虑收入之外,你还可以考虑这个城市的其他特点,比如这个城市的消费是否多元化、环境是否优美等。至于费用,除了住房和服务费用外,你当然还会考虑到城市的通勤时间。
我把整个分析框架简化为高度关注这两个变量。在支出方面,有两项支出是人们在城市生活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成本:
•一是住房;
•一是服务价格。
这是人们在城市生活时必须考虑的两个最重要的成本。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的很多衣食住行都不是本地生产的,而是从外面运进来的,这些与你当地的土地成本、住房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关系不大。然而,住房和服务必须是本地的。
这两项支出的成本实际上与城市的土地政策和人口政策有关。
2003年以来,中国对人口流动城市的土地供应进行控制或严格控制。在市场经济国家人口流入的城市——如果你是房地产开发商,你就盖房子;如果你是房东,你会把土地卖给建房子的开发商来建房子——直到你遇到两件事停止:
•首先,政府说:“我的城区已经扩大够了,再扩大就到国家森林公园了,不能再扩大了。”这是一种可能性;
•第二,当你扩张到最后的时候,人们说:“我不去了,你盖房子我也不会再买了。因为那个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了,要花很多钱。”每天要花2个小时去上班,我不想。”
一是因为政府管理机制,二是因为市场机制的选择。
“纽约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地方,但是‘我要去。’” - 当我想到“我要去”这句话时,我会说什么?在这段关系中,“我的收入大于我的支出,我还是愿意去”。有些地方很便宜,但是当这个地方便宜的时候,收入就会下降得更快,没有人会去这样的城市。
因此,高收入和高成本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真正决定你住在哪里的是两者之间的差异。
当人口流动的地方土地供应紧张时,房价就会上涨;在人员流动的地方,对人口进行限制,限制的恰恰是从事日常服务业或生活服务业的人员。但现在,人们总是在谈论“这些人来到城市后给城市带来了多少问题,比如拥堵、污染等”。
然而,城市的这些问题真的是人口太多造成的吗?
如果真是人太多造成的,为什么有些发达城市人口增加几倍却没有拥堵、污染?
为什么如今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住家保姆费用是香港的两倍?
因为有需求但没有供给。为什么现在北京、上海一碗面的价格和新加坡、香港差不多?因为你吃的面的成本不是面的价格,而是服务的价格。
当服务成本增加时,以中国最发达的上海为例,现在人均收入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如何竞争和吸引人才?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人口流动的方向是向东,因为这是中国最发达的地方(因为港口)。中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那就是一侧临海。世界上其他大国,包括比中国小的国家,往往面临多个海域。
但政策必须是平衡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和人口的平均分配,而不是真正的平衡发展。让经济资源平均分配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阻碍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口的自由流动,产生的问题多于解决的问题。因为政府控制着西部经济资源尤其是土地的供给。因此,人口和土地的配置方向实际上是相反的。
中国的人口结构是怎样的?劳动力去哪儿了?
当大城市带来高科技人才时,必然会创造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
美国:实线代表美国大城市,虚线代表美国中小城市。横轴可以理解为教育或技能水平,纵轴是人口分布。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城市吸引了更多的“高端劳动力”和更多的“低端劳动力”。据美国统计,如果一个高科技人才来到一个城市,他会带一名律师和一名医生;另外三人是超市收银员、管家、餐厅服务员。事实上,在大城市的人口结构中,“高端劳动力”和“低端劳动力”的比例基本是一比一。
中国:红色是中国的大城市,虚线是中国的小城市。横轴可以理解为教育或技能水平,纵轴是人口分布。
如图所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北京和上海的保姆特别贵了——因为他们的需求是由红线带动的,但供给却不足——市场经济下,价格会上涨。所以,今天中国大城市缺的不是大学生,而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当“消费和生活服务业”的成本增加时,城市的竞争力实际上下降了。
提高城市竞争力,最重要的是降低成本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供给不断适应需求。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
最重要的是降低成本——
•为了拥有更加灵活的劳动力市场,
•土地市场必须适应人口流动,
•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
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离理想的城市更近一步。
“城市的重生”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在逆全球化的世界里,今天的世界似乎即将衰退。中国需要借助大国的人口优势,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优势,把人口作为资源。
•第二,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的结合应该使供给更加适应需求。同时,从人类发展的未来和全社会的普遍经验来看,公共服务必须注重公正、公平,体现城市的包容性。公共服务不能作为特权给予那些具有特殊地位的人,例如当地户籍人口。这不是一个公平的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