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第二节 词汇聚类系统 1. 单词和固定短语
词汇聚类系统首先可以分为两类:“单词”和“固定短语”。
单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可以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固定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组成的、具有相对坚实的含义、常作为一个整体使用的固定短语或成语语言片段。
单词和固定短语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语言最基本的单位,都具有固定意义和固定形式的特点。所谓意义的凝结,是指词、短语的意义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例如,“走后门”与“走前门”不同。后者的含义是松散的,整体含义是其各成分含义的简单相加;而前者的含义是固化的,其整体含义并不是其各组成部分含义的简单相加。结合。所谓固定形式,是指相对固定的形式,即几个部件经常一起使用,而不是诸如“从前门走过”之类的短语只是临时组合。
当然,单词和固定短语也有区别,主要是形式上的:固定短语包含两个以上的单词,其组合形式类似于短语,与同一个单词不同。
2. 词的分类
词有多种分类。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单词可以分为各种语义类别。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单词可以分为各种语法类别。从词典的角度来看,单词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
1.按照单词的音节数分类
各种语言的单词包含的音节数不同,因此单词自然可以根据包含的音节数进行分类。例如,汉语可以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但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这是为什么呢?双音节词的作用是什么?
首先,双音节词大量取代了单音节词,大大减少了同音词的数量。语音的简化和演变导致汉语同音词越来越多,给语言交流带来了障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并发展成为现代汉语词汇音节的典型形式。同音词会造成歧义,也给汉语信息处理带来困难,而双音节显然是华语社会对这一现象有意识调整的结果。
其次,大量双音节词的出现,使许多多义词的大量意义发生了挪用,使多义词的数量大大减少。在古汉语中,一个词原本有多种含义。例如,“定”字的意思是“稳定、平静、确定、一定、一定”等。“动”字也有“运动、运动、振动、动作、变化、情感”的意思。 ”等其他意义,变成双音节词后,这些意义在复数词之间共享。据我们统计,《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词语中,单义词与多义词的比例约为1:4。
一词多义也会产生歧义。多义词意义的分离和减少多义词可以极大地消除这一不利因素。
第三,汉语词语的双音化也增强了汉语的节奏感。有时,人们为了追求二音节组合的韵律感,不惜将语义联系和结构关系分开,如“一件衣服沾水”、“贫下中农”等。从语义联系和结构关系来看,应该读作“一件衣服带水”、“水”、“贫/下中农”,但我们常常读作“衣衣/带水”、“贫/下中农”。
以上三点不仅是汉语双音化词的原因,也是双音化词的重要作用。
2.按照单词中语素的数量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从一个词有多少个语素的角度来进行分类的,是词分类中最重要的一种。
其中,由一个语素组成的单词称为“简单词”。例如,中文的“book、ma、sofa、zanza、orangutan”和英文的“bus、come、end、over”都是简单的单词。
由两个或多个语素组成的单词称为“复合词”。例如,中文中的“change、snowwhite、confidant、impregnant”和英文中的“outwear、overtime、prepay、sickly”都是复合词。
简单词与单音节词、复合词与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对应。特别是汉语中,单音节词除了少数同音词(如“二、三、三十”)外,一般都是简单词,但简单词并不限于单音节词,有的还是多音节词。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字:
(1)象声词:如“嘀、叮、扑通、嗒嗒”等。
(2)外来词音译:如“咖啡、海洛因、克隆人、布尔什维克”等。
(3)连面词:如“衣衫褴褛、犹豫、扶桑、摇摆”等。
(4)声音重叠的词:如“蟋蟀、奶奶、奶奶、饽饽”等。
同样,绝大多数复合词都是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但并非所有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都是复合词。其中有一些是简单的单词,比如上面的四个字。
3.根据音形关系对单词进行分类
这是根据单词的发音或形态(拼写或书写)是否相同对单词进行分类。
其中,发音相同的称为“同音字”,词形相同的称为“同形异义词”。有时这两个词彼此无关,有时却交织在一起。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声音相同,形状不同。如英语中的“right”和“write”、“there”和“their”; “公鸡”和“攻击”,“目的”和“墓地”的中文。
(2)形状相同,发音不同。例如,英语中的“estimate”作为动词表示“估计”时读作[estimeit],作为名词表示“评估”时读作[estimit];当“mouth”用作名词表示“口腔”时,当用作动词表示“口腔”时,发音为[mauθ]。当“说话”时,发音为[mauð]。另一个例子是汉语中的“jiàng”表示“下”,“jiàng”表示“投降”。
(3) 声音、形状相同。例如,英语中的“grave”无论用作名词(grave)还是动词(carving),发音都是[graːv]。又如汉语中的“bie”和“其他”的“bie”。
汉语中有很多同音词,特别是单音节同音词。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语音巧合。普通话的音节数,包括匹配的声调变化数,只有1000多个,比其他语言的音节数要少得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语音重合,也因此形成了最多数量的同音异义词。
(2)言语的历史演变。汉语中很多词本来就有不同的读音,如“清、清”、“吉、吉”、“象、盒”、“江、江”等,随着读音的历史演变,已成为汉语的同音词。现代普通话(在作者使用的吴语中仍有不同的发音)。
(3)词义区分。有些同音词原本是同一个词(一词多义),属于一个词的不同含义。后来,它们在意义上的联系逐渐消失,分成两个词,如汉语“块”中的“刻”、“管子/管理”等。
(4)借用的外来词与汉语原文读音相同。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吸收一些外来词,而一些音译的外来词又恰好与中华民族固有的词语同音。例如,“米”中的“米”是由“米”音译而来,有“克服”的意思。 “gram”是由“gramme”音译而来的等等。
4.根据词语的地位和用途分类
首先,根据词汇在词汇系统中的重要性,可以将词汇分为“基础词汇”和“非基础词汇(一般词汇)”两类。
基础词汇是整个词汇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词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内容来看,基本词汇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有关自然事物的词语,如“天、地、风、云、水、火、树、草、牛、羊、日、月”等。
(2)有关人体各部位的词语,如“头、手、足、血、心、肝、胃、牙、耳”等。
(3)有关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的词语,如“刀、笔、车、船、灯、米、门、衣、帽、鞋”等。
(4)有关亲属关系的词语,如“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姐妹、兄弟、丈夫、妻子、叔叔”等。
(5)有关方向、地点、时间的词语,如“上、下、里、外、今年、春天、早晨、前、明天”等。
(6)表示事物一般性质和状态的词语,如“大、长、浅、轻、软、绿、喜、舒服”等。
(7)有关人或物的行为和变化的词语,如“走、说话、吃、想、学、洗、爬、休息、发展、变化”等。
(8)表示数量的词语,如“一、十、万、亿、一、仅、斤、尺、公里”等。
(9)有关指代词和代词的词语,如“我们、他、这、那、什么、如何、谁、那么”等。
(10)有关人类文化生活的词语,如“电影、电视、棋、音乐”等。
此外,还有很多虚词,如“的、了、zu、在、他、ni、ma”等。
其他语言的基本词汇也是如此。
基本词汇还具有以下特点:
(1)普遍性。这是基本词汇的本质特征。所谓通用性,是指基本词汇不受阶层、地区、教育程度等限制,为全民族共同使用和理解。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基本词汇是不可或缺的。在交流过程中不使用基本词汇几乎是不可能的。
(2)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基本词汇在语言历史上变化和发展相对缓慢,保持长期稳定。我们以中文为例。甲骨文、金文、《尚书》、《诗经》中的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种命运:一是仍然作为文字或词根使用,如“星、云、日、月”。 、来、杀、饮、走、进、射、用、白、多、新、斗、扫、飞、学、推、采”等;一如今已不再使用,只是在描述历史时偶尔提及,如“寿县、大皮、溪、连佐、牧野、大良”等。原因是前者属于当时的基本词汇,后者属于当时的一般词汇。
(3)生产力。大多数基础词汇都具有构造新词的能力,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天空、风、水、汽车、太阳”等。当然,并不是每个基本词都具备构词能力。例如前面提到的“妈妈,明天,我们,什么”等不具备构词能力。
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是非基本词汇,也称为“一般词汇”。与基础词汇相比,一般词汇数量较多、成分复杂、变化较快,构词能力相对较弱。我们已经了解了词汇的双重性——它具有任意性、普遍性和稳定性,同时又具有合理性、民族性和灵活性。现在看来,主要原因是词汇具有基础词汇和一般词汇截然不同的特点。分为两部分,其中任意性等往往是基础词汇的特征,而理性等更多地是一般词汇所体现的。
一般词汇按来源不同可分为新造词、古词、方言词和外来词。
新造词又称“新词”,是指过去不存在的新造词。新词是一般词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词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新造词仅指利用固有词根按照一定的构词方法新造的词,如汉语中的“虚弱、丰胸、盗版、抑郁”等。除了狭义的新词外,广义的新词还包括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新含义和用法的原词,例如中文的“窗、盖、拳头、反馈”等。
古汉语词是通过古代文献流传下来但在现代很少使用的古汉语词。如汉语中的“皇帝、大臣、创造、遭遇”。古汉语词语可分为两类:文言词语和历史词语。两者的区别在于,文言词语所代表的事物和现象仍然存在,只是被新词所取代,而历史词语所代表的事物和现象已经不存在了。例如,中文的“情侣、逡巡逻、跑笔”和英文的“thee(你)、nay(不)、ark(方舟)”都是文言词;中文的“尚书,举人,总督”,英文的“尚书,举人,总督”“辉格党(辉格党),护国公(Lord Protector)”都是历史用语。
方言词是指一定地域方言中使用的词。
方言词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方言词是指基本方言以外的方言区进入通用语言并被全社会接受和广泛使用的词语。例如,普通话中的“尴尬、出名、蹩脚、糟糕”就来自吴语。方言区的方言词。
广义的方言词是指所有方言区(包括基本方言)的词。以汉语为例,无论是北方方言词还是来自其他方言的词,无论是进入普通话词汇的词还是仅在方言地区流行的词,都被称为“方言词”。
对于一些方言系统并不复杂的语言,如俄语、德语等,可以采用“广义方言词”的定义。汉语方言词一般采用“狭义方言词”的定义。因此,那些来自方言地区但尚未进入普通话词汇的词语,如《乐浪》、《铁正》、《蜀山门》、《南大戏》等。吴语方言区,不是方言词。即使是那些来自方言地区、现已成为全民通用词汇的词语,如“帮、垃圾、货、二流”等词语,也不能被视为“方言词”。
外来词是从外来语言吸收的词语,又称“借词”。
外来词按借用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1)外来词的音译。即根据外语单词的发音翻译的单词。如“菩萨[梵文]、沙龙[法文]、克朗[英文]”等。
(2)外来词的音译加意译。即先根据外语单词的发音来翻译外语单词,然后再搭配自由翻译组件。如“芭蕾舞[法国]、沙皇[俄罗斯]、毛瑟[德国]、BCG[法国]”等。
(3)外来词的音译和意译。这是一个外来词,翻译时考虑了声音和含义。有两种情况:①音义双关型。如“绷带(bandage)、芒果(mango)、租户(tenant)”等。 ②半音译、半意译。如“多利安纸[英文]、冰淇淋[英文]、斧光[英文]、浪漫主义[英文]”等。
以上是根据单词重要性对词汇进行的分类。如果从词语的用途来看,词语还可以分为“常用词汇、不常用词汇”、“一般词汇、特殊词汇”等几个不同的类别。
常用词和不常用词之间的区别在于词的使用频率。使用频率高的词是常用词,使用频率低的词是不常用词。常用和不常用往往是相对的,中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目前有人将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分为三个级别:最常用词汇、次常用词汇、次常用词汇。
常用词汇与基本词汇相关,但又不同:常用词汇和基本词汇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进行分类。前者关注词语在特定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后者关注词语的历史稳定性和普遍性。和生产力。但两者之间也有一致性:真正常用的词汇应该与基础词汇相似。如果一个词是最常用的词汇,那么它一定是基础词汇;同样,如果一个单词是基本词汇,那么它往往是最常用的词汇。
通用词汇和特殊词汇(非通用词汇)的区别在于词语的使用范围。全社会普遍使用的词汇是一般词汇,仅在某些领域或某些人使用的词汇是特殊词汇。前面讨论的基本词汇和常用词汇都是通用词汇。通用词汇中的新造词、古词、方言词、外来词大多也属于通用词汇。
专用词汇主要指科学术语和行业术语。科学技术术语是某些科学技术学科中使用的专业术语。例如,本书中的许多单词都是语言学科中使用的科学和技术术语。行业术语是各个行业中使用的专业术语。例如“内科、护士长、观察室、挂号”等都是医疗行业的专业术语。
此外,个别社会团体或秘密组织使用的隐语、阶级习语、特定阶级使用的禁忌等也属于特殊词汇。
特殊词汇和一般词汇并不完全相反。一方面,各学科、各专业、各行业也必须使用通用词汇;另一方面,许多科技术语和行业术语可以通过词义的概括转化为通用词汇。例如“充电”、“克星”、“老化”、“冷处理”等,除了具体含义外,还获得了一般含义,从而成为通用词汇——它们既是专用词汇,又是通用词汇。
3. 固定短语的分类 1. 专有名词
专名主要是指以复杂短语形式表达的事物名称。国名、地名、书名、机构名称、组织名称等都是专有名称。如中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大学中文系”、“苏州工业园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
2. 习语
习语是书面语言中常用的固定短语。成语是汉语特有的,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成语。大多数成语都是四字结构。
根据成语的起源和来源的不同,成语可分为以下几类:
(1)源自古代神话、寓言。如等兔,雕舟寻剑,叶公爱龙,满天繁花。
(2)源自历史故事。就好像四面楚歌,看梅花解渴,邀你入瓮,把玉石完好无损地还给赵国。
(3)源自诗词名句。如游人挂青蝇,腐木粪,青出于蓝,舍生取义。
(4)源自口语谚语。比如正直、有野心、愚昧、自立等。
3. 习语
习语是具有口语色彩、表达习惯性比喻意义的固定短语。汉语中的成语大多是三字句。
汉语成语包括动词,如“踢球、扣球、憋气、吹牛”等;还有名词,如“炫耀、事后诸葛亮、半瓶醋、失败者”等。
汉语中的成语大多带有贬义,比如上面的例子,都是贬义的,但也有积极的含义,比如“领导、骨干、开门红”等。
与外语中的惯用表达类似的固定短语也称为“成语”或“俚语”,如“幸运狗”、“食言”、“拉扯腿”、“绿眼嫉妒、嫉妒”) “ ETC。
4. 箴言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流行语。
有些谚语反映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经验,往往蕴含深刻的道理。比如,中国人有“春天植树造林胜过清明节”、“天不说有多高,地不说有多宽厚”等说法。工具差)”“壶称壶黑(壶常笑茶壶黑)”等,有的反映了某种客观现象,不一定有很深刻的意义。这类谚语又称为“俚语”,如“沸水不响,水声不沸”、“人心不足,蛇吞象”、“眉头满了”、“皱纹,谋划出自”心”等等。用英语来说, “物以类聚(birds of a fea feat Together)”、“英雄所见略同(英雄所见略同)”等等。
5. 说几句话
歇后语由类似谜语和答案两部分组成,是形象生动、具有隐语性质的固定短语。前一部分是图像表达,类似于“谜语脸”,后一部分解释图像表达的含义,类似于“谜语答案”。有时只说出第一部分而隐藏第二部分,因此得名该成语。歇后语也是汉语中特有的成语。
汉语成语主要有两类:
(1)比喻意义与成语相似。这类习语的第一部分是比喻,第二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限定和解释。如“吹毛求疵——无中生有”、“明年的皇历——瞧不起”、“路上的电线杆——靠边站”、“石碑上的钉子——正面迎击”等。
(2)同音习语。这类成语的前半部分是形象表达,后半部分通过谐音双关来表达真实意思。如《腊月萝卜——冻(感动)心》、《猪八戒的脊梁——悟无能(一代)》、《孔子感动——万书(失)》《老虎拉车——谁敢》 (冲)?” ETC。
六、缩略语
缩写是由较长的专有名词或一般短语缩写而成的单词。有各种语言的缩写,如中文的“自学考试(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系)”,还有“APEC(亚太经合组织)” ”和“援助”的英文。 (国际开发署)”等。
从缩写手段来看,缩写可分为两类:
(1)缩写:截取原词组中的某些单词或提取原词组中具有代表性的语素(字母)而形成。前者的中文如“国际公制-公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者如中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院”,英文的“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行政长官”等。 “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Inter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IAAF”、“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ICJ”等
(2)数词缩略:概括原词组中几个词所表达事物的共同特征,然后加上数词构成。例如中文中的“秋播、秋耕、秋收——三秋”、“春节、端午、中秋——三节”等。 5w6IXgx5+LPSdZ10gSkC+uX8hEysLawIOutr+9qX3+h5/dz0PSvT+ fGCqUS2QSqO